上世紀20年代初,衙前農民運動讓鳳凰山下成為紅色文化的發祥地。昨日,在衙前農民運動紀念館,鳳凰村迎來了值得紀念的兩件大事——《鳳凰村志》發行和鳳凰村史館開館,將鳳凰的歷史文化寫進了書里,“搬”進了館中。
火熱的紅色,是《鳳凰村志》的封面,更是村志的精神內涵所在。《鳳凰村志》分上下冊,全彩印刷,總計231萬字。這是一本關于鳳凰村的“百科全書”, 上冊包括村莊、姓氏、人物、村民訪談、鳳凰村民未來期待調查等篇章,下冊包括衙前農民運動、村政、村區建設、農業、工業、商業、村級經濟、村民生活等篇章,全面地反映了鳳凰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
《鳳凰村志》編纂工作歷時5年多,采取“群眾口述、專家記錄、全民參與”的方式。其中,村志“村民訪談”編共20多萬字,創大規模口述史記入村志之最;村志“姓氏”編,以一戶一個基本情況表,配一戶一幅全家照,一戶手寫一句最想說的話,反映民情民意民愿。“鳳凰村民未來期待調查”編,由蕭山區委史志編研室與杭州師范大學政治與社會學院師生合作開展,具有很強的時代性,這在全國村志中也是首例。
《鳳凰村志》還制作了二維碼,成為全國首部與紙質書同步發行的“掌上村志”,讓鳳凰故事插上了數字化的“翅膀”。想要了解鳳凰村歷史,只要手機掃一掃,就可輕松享受鄉土文化大餐。“掌上鳳凰村志,引領了數字村志的方向,它讓又厚又重的村志,變薄了,變輕了,也變時尚了,走出了數字鄉村別樣精彩之路。”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社會史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李文這樣評價。
《鳳凰村志》發行的同時,鳳凰村史館也迎來了開館。沿著官河邊,踏著青石板,鳳凰村史館就坐落在一座有著時間烙印的古建筑中。鳳凰村史館共2 層,建筑面積435平方米,共有紅色鳳凰、魅力鳳凰等5個篇章,采用圖文、影像、實物和場景模擬等表現形式。看著館內一張張老照片、一個個舊物件,就如穿梭在鳳凰村發展變遷的時光隧道中。
衙前鎮相關負責人表示,鄉村振興,文化要先行。如何先行?核心是要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而鄉村史志就是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鳳凰村在推進村史館建設、撰寫村志的過程中,傳承和開發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講好“鳳凰故事”,助力鄉村振興。